冠军是如何炼成的?斩获世界级比赛大奖的他们,来了!
一群“北京雨燕”飞过辽阔的欧亚大陆,衔来了夺冠的喜讯。由我校旅游科学学院6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SWIFT ACTION”(雨燕行动)参赛队在来自全球45个国家的15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UNWTO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塑料污染挑战赛”(Plastics Pollution Challenge)硕士组冠军。
我校研究生队伍获硕士组夺冠。图为2021年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线上颁奖仪式
2021年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获胜名单
UNWTO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赛,是由世界旅游组织举办的360o创新性的世界学生竞赛,旨在促进全球旅游人才发展,使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并为行业面临的挑战提出科学、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全世界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基于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SWIFT ACTION”团队针对北京市“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减塑限塑行动方案,向中国展现北京智慧,为世界提出中国方案。
金光闪闪的奖牌,蕴藏着青年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敢无畏,凝聚着团队的辛勤付出与辛劳。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他们携手前行、共克时艰,在奋斗年华里书写最靓丽的青春篇章。
探索“限塑”课题,展现青年担当
本届UNWTO 学生联赛分为“旅游助力乡村发展”和“塑料污染挑战赛”两个赛道。对于“SWIFT ACTION”团队而言,选择‘塑料污染挑战赛’赛道是使命感的驱使。“塑料污染”是当下的主要环境挑战之一 ,在全面实施“限塑令”的背景下,拒绝“白色污染”成了多数行业都急需解决的难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污染也倍受社会关注。“干净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旅游学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迎接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带着青年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热忱,他们相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将“减塑限塑”作为切入旅游环保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雨燕行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谈及为什么选择‘雨燕’作为队名,队长段壮说:“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雨燕,不如说是雨燕选择了我们,没有其它名字比‘雨燕行动’更契合我们的方案主题了。”雨燕,常年飞翔于瓦浪如海的胡同里、穿梭于青红相间的城墙下,是北京这座古老城市一个特殊的生态、文化符号。“用‘雨燕’做队名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向世界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更好地推广我们的行动方案。”团队成员肖小月说, “而且雨燕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的原型,本身兼具文化特色与生态内涵,寓意深刻。”
雨燕的英文“Swift”还含有“快捷、迅速”的意思。秉承着“ ‘雨燕’链接利益相关者、‘雨燕’增进自然界与全人类福祉、让雨燕行动走向世界、引领减塑限塑新时尚、科技赋能限塑行动 ”的美好愿景,团队希望全世界携起手来,立即采取行动,一同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动方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团队特意挑选了北京市首钢园作为比赛案例的研究地点。首钢园曾经是一片荒芜的工业遗址,近些年凭借产业革新和城市活力的再植入,华丽转身为城市新地标,坐落于首钢园的“大跳台”更是被指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之一。
“联合首钢园推广限塑行动具有战略意义。”团队成员唐悦介绍道,“一方面,作为奥运赛场,首钢园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其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在首钢园实行限塑方案试点,不仅有利于践行绿色冬奥的理念,还能呼吁更多人关注‘塑料污染’这个世界性问题。另一方面,借助园区内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支持,将进一步加速方案落地落实,让‘智慧+限塑’不再是纸上谈兵。”
衔着新“3R” 飞向碧海蓝天
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是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为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团队不断思考,把“减碳”作为比赛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3R”理念。
2002年,在世界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世界环保组织发出倡导节能减排的“3R”呼吁,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和recycle(再循环)。而SWIFT ACTION团队在新时代背景下,为“3R”赋予了新的内涵:recognize(意识)、ready to act(行动)以及reward(回报),提出了青年人对于旅游业环保问题的新见解。
在具体方案设计上,“新3R”理念贯穿着始终,各个要素相辅相成。增强环保意识是落实限塑行为的第一步,团队希望邀请明星带头践行环保行动,在宣传推广中借力流量效应,探索以明星带动大众的“价值传导链”,使更多市民意识到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从增强公民意识开始,解决塑料使用的问题。
增强了环保意识的同时,如何激励人们付诸行动则是“新3R”构想的另一核心要素。“Ready to act”即小组成员通过对景区内设施、业态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提出的园区可以立即采取的一些限塑减塑行动,包括在园区内设立相关标识,园区内餐饮企业使用塑料替代品餐具或可降解塑料餐具,设立智能垃圾投放站,开展限塑银行活动等。团队从“时间银行”中获得灵感,创造性地提出了“限塑银行”的概念: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园区限塑足迹打卡活动,如使用自己的杯子购买饮料、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在餐厅吃饭光盘行动不打包、在景区内寻找废弃塑料制品并送至回收站等等。游客参与景区限塑活动并打卡后,可以通过“首钢园”微信小程序换取绿色积分,并兑换荣誉和奖励。通过设立激励机制,实现“Act”和“Reward”的相互转化,团队希望能持续调动游客参与限塑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限制旅游塑料的使用。
此外,他们还设计了塑料“变废为宝”创意大赛、塑料知识科普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园区活动,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宣传绿色理念。他们策划在景区内设置智能自助再生资源回收站,通过智能技术实现塑料制品的可再生资源回收、清运、分拣、收益统计等流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自助完成垃圾回收,成功实现现代科技赋能限塑行动。
未来,他们还期望“雨燕行动”能跳出首钢园,用数字化连接各方利益共同体,鼓励旅游业相关企业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通过打造一个全行业可视化的公共平台,让践行低碳限塑的企业从中获益,真正做到用科技赋能环保,用智慧点亮绿色。
好风凭借力 送燕上青云冠军的背后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默默深耕,更少不了指导老师们的谆谆指引。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指导老师谷慧敏教授像一个掌舵者,把握着团队行进的大方向,邓宁副教授和李树红老师则扮演着参谋的角色,为团队出谋划策,锦上添花。
选题之初,小组成员都青睐于选择乡村振兴主题, “我们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了解较多,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而对于塑料污染方面缺乏专业性知识,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谷慧敏教授则结合时代背景,从更高的站位上看到了塑料污染主题的可挖掘性。开山拓荒的过程总是艰辛而痛苦的,为了呈现最完美的比赛方案,团队成员们反复打磨、不断优化细节,常常到深夜还在微信群里和老师们讨论修改意见。老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令学生们记忆深刻,“当时,我们很多想法缺乏新意,所以一直不停修改,光是拍摄团队宣传片,就拍了5次才勉强达到老师的要求。”
SWIFT ACTION小组成员前往首钢园景区调研
谷慧敏教授认为最初团队的宣传片并没有表现出“雨燕行动”的真正精神内核。在她的建议下,视频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将雨燕和北京的紧密联系表达出来,通过揭示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塑料污染问题,展现青年人对“塑料污染”的关注与思考,并唤起人们的限塑意识。最终,SWIFT ACTION团队的宣传片,获得了评委的极大认可,成为这只队伍的又一吸睛点。当北京雨燕飞向蓝天的那一刻、当古色古香的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国际友人们都沉醉其中。
在具体活动策划过程中,邓宁副教授和李树红老师也给予了团队很多宝贵意见,为方案增添了很多亮点,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原宇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翻译指导。邓宁副教授和李树红老师专业性的建议,增强了方案的准确性和落地性,而谷慧敏教授带有前瞻性的指导,更是带领大家提升了战略新高度。
梦想不负追光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在总决赛中,“SWIFT ACTION”团队与来自印度的“TEAM SAMSARA”和中国澳门城市大学的“CITYU’S SMALL TOMATOES”队伍进行比拼,最终不负众望,斩获冠军。
SWIFT ACTION”参赛队通过线上形式参加决赛
“SWIFT ACTION”参赛队成员段壮和李亚莉,是我校旅游科学学院培养输出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优秀实习生。段壮说:“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团队对首钢园限塑活动做出的规划不仅是对绿色经济的深刻践行,更是对绿色冬奥充分展示,我们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
“这是二外旅游学科建校以来学生获得的最高奖项。雨燕行动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思政专业结合的重要教育成果,通过这一行动,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二外青年为疫情复苏贡献力量的责任与担当,展示了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实践经验。该方案实施地点为冬奥会总部首钢园,是宣传冬奥的重要成果。”旅游科学学院谷慧敏教授说。